说起狼牙鱼,大家肯定都不陌生。在某些地区,它也被称为罗汉鱼和混合谷鱼。在中国,刺鱼是最常见的小杂鱼之一,分布在南北方的天然水域。刺鱼原本是亚洲特有物种,如今却成了欧美国家“通缉”的外来入侵物种,名声可谓“臭名昭著”。

麦穗鱼

早在20世纪50年代,刺鱼就成功入侵苏联,现在已经广泛分布在西伯利亚的河流湖泊中,成为当地的优势物种。20世纪60年代后,在全球贸易的推动下,真鲷的分布范围不断扩大,现已入侵全球32个国家和地区。导致很多地区的土著鱼类濒临灭绝,生态系统严重“瘫痪”。

刺鱼的头不大,体长一般不超过11厘米,是典型的小鱼。但麦穗的饮食习惯非常贪吃,“荤素杂取”,一年四季都能吃到长。幼麦类以轮虫等浮游动物为食,但当其体长达到2.5cm左右时,就会开始捕食摇蚊幼虫和水生昆虫,也会吞食其他鱼类的卵。正是这种“野蛮”的特征,让小麦族在中国背负了很多“恶名”。

刺鱼手绘图(上)

云南省金沙江也是刺鱼的自然分布区,野生种群相当多。20世纪60年代,为了进一步开发云南高原湖泊的渔业生产潜力,人们将金沙江四大鱼类引入洱海、滇池、抚仙湖、泸沽湖等湖泊,其中有大量的尖吻鱼、鲣鱼、虾虎鱼等小杂鱼。

起初这些小鱼不被重视,后来逐渐发展成巨大的生态隐患。以洱海为例。在引进草鱼、鲤鱼等经济鱼类之前,洱海的鱼类只有17种。依次引进后,洱海的鱼类数量增加到30种,但种群的营养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。

没多久,虾虎鱼、尖吻鱼等小杂鱼就在洱海站稳了脚跟,几乎给当地的土著鱼类带来了“灭绝”。当洱海的四须鲶鱼、裂腹鱼进入繁殖期,这些小杂鱼就会进入产卵场,吞食大量鱼卵。有时候,单个尖刺就能吞下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卵,这对土著鱼类来说无疑是“釜底抽薪”的打击。

云南裂腹鱼

到20世纪70年代,云南原生的洱海鲤、云南裂腹鱼等土著鱼种基本消失,裂腹鱼、大理鲤难觅踪影。1973年以前,大理的裂腹鱼收购量一度达到15吨左右。1975年产量锐减至0.5吨。1976年,这种土著鱼的捕获量只有6.5公斤,——。正因如此,从外地“走私”来的麦穗鱼,肯定有不可推卸的责任。

不仅是云南,美国、澳大利亚、印度、越南、俄罗斯等欧洲国家都受到了刺鱼的影响,其中最严重的是欧洲。

众所周知,刺鱼对水温的适应能力很强,在我国北方的黑龙江和南方的珠江都能茁壮成长,甚至能适应38的高温和接近冰点的低温。小麦族生长的最适水温为25~30,对应的纬度范围为北纬15 ~ 50度——,与欧洲的地理范围有较高的重合度。

专家推测,狼牙最初是作为观赏鱼引入欧洲的(另一种说法是罗马尼亚在引进中国草鱼和鲢鱼时,不小心混入了狼牙的卵)。后来由于人工放生等原因,扩散到自然水域,与当地土著鱼类展开激烈竞争。刺鱼除了吞食鱼卵,还能啃食水生植物的嫩茎,抢占底层资源和生存空间,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欧洲本土鱼类的生长繁殖。

不仅如此,刺鱼携带的传染性病原体也对欧洲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影响。2005年,法国的研究人员发现,穗鱼携带的致病菌感染了当地一种濒临灭绝的鱼类,名为Leucaspius delineatus,导致该物种野生种群死亡率持续上升,繁殖率显著下降。

欧洲河流的人口逐年增加。

后来,研究人员在头尾鱼的皮肤组织中发现了80多种有害寄生虫。人工养殖的商品鱼一旦被感染,有的情况下鱼的产量会下降,有的情况下全军覆没。对于欧洲的淡水养殖企业来说,刺鱼的入侵也成为了一个头疼的问题。

美国小麦穗的数量分布

对于欧美人来说,并不是一种理想的食物,试图通过“吃”来解决这个物种的繁衍问题也是不现实的。再者,刺鱼一般生活在水生植物丰富的河流中,比较敏感,不易捕捉,也很难获得一定的产量。

由于其商业价值较低,渔民并不专门捕捞刺鱼,只能任其自然繁殖,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刺鱼泛滥的趋势。虽然欧洲的研究人员对大黄鱼做了大量的研究,但到目前为止,他们还没有找到一种有效的方法来清除它。看来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,刺鱼仍将成为欧洲的“一大隐忧”。

和银鱼、塘公鱼类似,尖吻鱼的寿命也很短,能活3年的很少。但正因为如此,头尾鱼有一个非常突出的优势:性成熟早,个体繁殖率高。

在我国,每年的4-6月,是刺鱼的繁殖高峰期。此时的水温正好适合幼鱼的生长。孵化出来的谷鱼可以在当年冬天成熟,第二年春天,这些谷鱼就可以投入新一轮的“繁殖大军”了。与3-4年成熟的鲤鱼和草鱼相比,谷类鱼类的繁殖策略明显更具优势。

此外,这种穗鱼一年最多能产卵三次,每次产卵的数量从500到3000枚不等,这与当地的食物丰富程度和水温密切相关。值得一提的是,和罗非鱼、黑鱼一样,狼牙也有护幼的习性。3354在幼鱼阶段,亲鱼几乎不离开,为后代的成长“保驾护航”,也大大提高了后代的存活率。

小麦穗发育图

麦穗可以“俘获”世界上另一个。

个“法宝”就是超强的适应能力。除了前面提到的水温,麦穗鱼对水中的溶解氧、pH值也有很强的耐受力——这也就意味着,在环境恶劣的情况下,麦穗鱼有更大的几率能够生存下来。

总之,麦穗鱼已经成为全球最具威胁性的外来鱼种之一,能够阻止住进一步蔓延已是万幸,但想要彻底清除,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。

麦穗鱼在国内外的的名声虽然不好,但也并不是一无是处。从食用价值来看,麦穗鱼肉质细嫩、味道鲜美,而且肌间刺也比较少,适合老人、小孩食用。将麦穗鱼作为一个养殖品种进行开发是一个不错的选择——事实上,水产市场上已经有野生的麦穗鱼供应了。

和欧美国家相比,国内市场更容易接受麦穗鱼及其加工品。更何况在养殖条件下,麦穗鱼长得也更快,在当年就能长到8公分左右的规格,用来香煎、油炸都很不错。由此看来,国内的餐桌将有望成为消灭麦穗鱼的“第二战场”——这或许是解决麦穗鱼的最佳方式。

相关问答:麦穗鱼能长多大?

麦穗最长能长到10CM,10以上的比较少看到。小麦穗的黑线很明显,黑线末端靠近尾巴那里会有个黑色的三角,有金线包围非常美丽!

相关问答:田沟里的麦穗鱼是怎样的一种鱼?有什么经济价值?

麦穗,只要喜欢钓鱼的人来说谁都认识,为什么呢?因为它是钓鱼人最恨之如骨的鱼种,只要有它在鱼窝,你就会不停的提竿,关键是嘴小,钩子大点无法钓起来,有些各地叫法不一,四川人叫万年歺,已有叫麻鱼儿,此鱼统归于杂鱼,与鳑鲏鱼,白条一样,对钓鱼人来说,只要遇到杂鱼麻鱼儿闹窝,手提竿提得繁多,最后收货不多,空军多。

那麦穗鱼到底是什么鱼呢?它是属于杂食性鱼,适应能力很强,繁殖力也强,一般对水质无要求,活跃度高,机灵又小巧,钓鱼人是最恨的一种杂鱼,对食物没任何要求,对水温要求不高,适宜在浅水区和杂草,树技,腐烂叶中生存,而且生命力特强,温度在18至25度繁殖,一次产仔4000左右,由于现在小河、江、湖、塘、库受电鱼,毒鱼,网鱼影响逐渐稀少了,反而没有鳑鲏鱼多了。

物以稀为贵,人们生话水平提高了,近年来,好多地方兴起人工养殖,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,人工养的价格一些地方一斤20元,野生30元,干鱼卖到了一斤上100元,大都买回去炸来下酒的确是美味,有些地方采取混养,虽然没有目标鱼产值高,但是也能够代来不小的收入!

麦穗营养丰富,蛋白质高,越来越受大人,小孩们的喜爱,肉质鲜美无刺,唯一就是难得宰杀,若是1人宰杀1斤,估计要用2个小时左右才能完成。

由于目前市面上野生麦穗少见,大都是养殖的,为什么野生少呢?原因是本来被电、毒、网稀少了,钓此类鱼卖不现实,很难钓到,即便用细钩施钓,1人1天都钓不了多少,原因嘴小,唯一就是用地笼捕,现在己严禁了,所以,野生更加稀少,就更贵,只要有需求,供应不上,价格还有可能进一提高。所以,现在能重点喂养,应该是个有经济价值的项目!

今天就给大家分享到这里,关注、点赞、评论、转发吧,咱头条天天见,不见不散!谢谢!